1956年,为保证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学校在屏风校区教四楼一层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图书馆前身),面积约800㎡。第一任主任为房鸣九,第二任主任为朱甲科。1981年6月,任家荣被任命为图书馆主任,同年底首次建成独栋图书馆,现为屏风校区教十楼,总面积5200㎡,任家荣、秦芳珍被任命为图书馆副馆长。1984年,黄意信任图书馆副馆长,成顺志任党支部书记。1990年,黄意信任图书馆馆长,杨世琦任党支部书记兼副馆长。1993年,秦大森任图书馆党支部书记兼副馆长。1995年,韦庆欢接任党支部书记。1997年,曾崇义任图书馆馆长,韦庆欢任党支部书记。2004年3月,李敏荣任图书馆副馆长兼党支部书记,原党支部书记韦庆欢到学校工会任职。2005年,屏风校区新图书馆落成,总面积1.74万㎡。2010年5月,麦范金任图书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2012年,雁山校区图书馆落成,总面积3.03万㎡。2013年1月,张雄任图书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2023年3月至今,江云清担任图书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教育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服务育人的重要基地。历经69年发展,图书馆不断充实馆藏,强化服务特色,已建成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大学图书馆。1960年,图书阅览室藏书11万册,期刊5539本。到2024年,图书馆收藏纸本资源203.78万册(含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拥有电子资源970.23万册,其中电子图书157.12万册,电子期刊122.98万册,电子学位论文690.13万册,初步形成以理工科为主,以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环境工程为特色,包括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人文社科、艺术、英语和日语等多学科纸质资源协调发展的馆藏体系。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图书馆, 一直都处在手工借阅状态,服务手段滞后。进入90年代中期,图书馆引进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了馆藏图书分编、著录、流通、检索等各项业务的自动化管理。建立电子阅览室,利用建立的局域网与校园网、互联网联接,实现读者远程查阅图书信息的功能。近年来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建成了CNKI中国学术期刊、VIP中文科技期刊镜像站,超星、书生、中数图、方正等电子图书镜像站点;引进了Elsevier、Springer和EBSCO等外文数据库,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目前图书馆正在加速构建实体资源和电子资源有机结合的复合型馆藏资源体系,初步打造成藏借阅一体化、纸电网络一体化、开放式管理与智慧服务一体化运行模式。学校图书馆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实时提供校外授权访问、RFID自助借还、网上预约、阅读推广、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咨询、文献传递等多种服务。2023年—2024年,学校投入1000万元,用于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环境升级改造,建成教师研学专区、书库阅览区、休闲阅读区、智慧阅读区、朗读亭、学生考研学习室、自主学习室、图书自助借还区、专题书展区等空间。实现了馆内无线网络全覆盖,为读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网络信息服务。在两校区图书馆大厅及电子阅览区设有读者检索终端,读者访问图书馆资源十分方便。同时,图书馆持续加强馆舍空间文化建设,为广大读者营造了清静、优雅、舒适的借阅与研学环境。
经过长期建设发展,图书馆现由屏风馆和雁山馆组成,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设置6300个阅览座位。目前设有读者服务部、学科服务部、资源建设部、技术服务部和办公室等五个部室,现有职工51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34人;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27人。现有的人才队伍为图书馆发展建设与开放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图书馆全年开放超过350天,每周开馆101.5小时。过去三年,读者年均入馆120万人次,年均入馆人数2.5万人,年均借还书量5.3万册次。每年为考研学生提供多样化服务,举办多场各类专题书展。启用多渠道图书荐购方式,开放校外访问图书馆数字资源,不断提升智慧化、数智化水平,采用藏、借、阅及纸电网络一体化开放服务模式,能够满足师生读者多样化的文献资源需求。
图书馆
2025年9月9日